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验室举办“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作者: 实验室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9-01 浏览次数:

8月30至31日,“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实验室主任王会军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张学斌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等专家和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周波涛主持。

陈海山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对参加此次创新论坛的专家和学员表示欢迎,并从我校学科结构、重大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介绍了。他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气候危机没有旁观者,希望参会学员能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深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理解,启发创新思维,提升科研水平。

王会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气候变化呈现系统性、复合性特征,单一学科已难以满足监测、预报与预警的需求,我们亟需构建"气象-环境-健康"等多学科协同网络,在多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希望学员与专家深入探讨交流,锻炼科研能力,拓宽阅历眼界,勇立时代潮头,进一步推动大气科学学科发展。

本次论坛以专家特邀报告、学员分主题口头报告和墙报交流的形式展开。张学斌院士、戴永久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孙颖研究员、兰州大学管晓丹教授、北京大学陈琦教授及张仲石教授、南京大学雷荔傈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陈显尧教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余晖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宏利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康杜娟副教授11位著名专家以特邀报告的形式授课,从前沿研究、学生科研思路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

在分论坛中,学员围绕“跨时空尺度气候系统变异机理”“极端气候事件形成机理”“次季节-年代际气候预测”“年代际气候预测与长期气候变化预估”“AI与数值模拟和预测”五个主题做了52场口头汇报和48个墙报交流,经评比产生口头报告一等奖4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2人,优秀墙报奖8人。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2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0余名学员参加交流。此次创新论坛构建了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的平台,展示了气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了气象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青年学子提供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广阔舞台。

王会军致辞

陈海山致辞

张学斌作报告

戴永久作报告

学术论坛现场

学员墙报展示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