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带火山喷发背景下,全球热带气旋生成频率显著变化。最新研究发现强烈热带火山喷发(Tropical Volcanic Eruptions, TVEs)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已广为人知,但其是否会系统性地调节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尚无定论。近日,我院研究生李悦同学与其导师赵久伟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占瑞芬...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人口密集地区,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备受关注。近期,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蒋圆圆(第一作者)及其指导老师李忠贤教授(通讯作者)探讨了北大西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相关成...
近期,实验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水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Satellites reveal hot spots of ocean changes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上。第一作者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正浩,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孙德勇教授,合作者包括南...
海洋热浪是指海温长时间异常偏高的一种海洋极端事件,其对海洋生态稳定性和渔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全球多海域频繁出现极端海洋热浪现象。其中,作为东亚半封闭海域的日本海,在过去几十年夏季也多次发生极端海洋热浪事件,但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为...
平均降水量的检测和归因对于理解全球变暖下水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中国平均降水的变化受到强烈的内部气候变率影响,这使得在区域尺度上识别人为强迫信号极具挑战,针对中国平均降水变化的归因研究仍然稀缺。近日,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孙颖...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复合高温干旱趋多增强,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新疆属于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现有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高温和干旱的频发和增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区域尺度气候受其内部变率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冰期终止期(即冰消期)是地球气候从寒冷冰期向温暖间冰期转变的时期,这一过程大致持续数千年至一万多年,其转换机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冰期理论中,65°N太阳辐射驱动、低纬驱动、粉尘驱动、千年事件节拍器驱动、南半球驱动等都是比较经典的冰期-间冰期转换机制。由...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与干旱复合极端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席卷全球。2022年夏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遭遇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青藏高原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热且降雨量最少的夏季,这类事件不仅加速冰川消融、威胁水源安全,更会引发土壤侵蚀与生态失衡。李伟...
中国气象灾害频发, 有效的季节预测对于做好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王会军院士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气候大数据集并结合传统统计预测经验的机器学习融合模型(Y-model),旨在提升中国气候季节预测技巧。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Ch...
华西秋雨(WCAR)是继我国夏季主雨季之后中西部地区出现的第二个降水高峰期,通常发生于9月至10月。由于持续性降水及缺少日照,其易引发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农业生产、民生保障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已有研究表明,WCAR的年际变率受多种大尺度环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