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验室夏海云教授团队联合苏州大学、杭州光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瞬态风相机”,该相机不是靠 “慢扫”,而是靠 “快拍”,0.5秒就能实现5千米半径内的风场成像。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Optics Letters》上,审稿人对这项技术给出了高度评价...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对人类社会构成了重大威胁。而东亚北部作为典型的中纬度气候敏感区,经常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夏季的复合高温干旱事件。近日,实验室李惠心副教授(通讯作者)和其硕士研究生朱秋晓(第一作者),挪威卑尔根...
“一夜降温20℃”、“暴雪冻雨致春运交通瘫痪”、“北美极寒冲击能源统”……近年来,极端寒潮事件频发,对民生、经济与社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一些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北极快速增暖的背景下,中纬度极端寒潮反而增强。但一项刚刚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与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正以空前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蔓延。2022年夏季,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遭遇典型的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成为其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的夏季。近期,实验室年代际气候预测与长期气候变化团队...
ENSO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年际变率之一,它在季节到年际尺度上能显著影响全球陆地地表气温(SAT)。然而,ENSO的影响并不稳定,受到多种时间尺度信号的调制。近期研究指出,ENSO对中国东南部冬季SAT影响的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即ENSO能显著改变日最低SAT(Tmin),但对日...
在全球变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极端气温事件正呈现“更热、更频繁”的新常态。近期,实验室气候变化关键过程与驱动力团队董思言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基于多维评估指标系统检验了NASA高分辨率数据集(NEX-GDDP-CMIP6)对中国极端温度的模拟能力。研究采用DISO...
火灾是地球系统的重要扰动因子。其燃烧过程排放的细颗粒物(PM2.5)加剧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然而,长期以来缺乏精准归因于火活动的PM2.5浓度直接观测数据,极大限制了其环境健康效应的深入研究。为突破这一瓶颈,实验室硕士毕业生胡永航(共同第一作者)、田晨光讲师...
近日,实验室杨元建教授团队在大气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了特大城市地区非平稳湍流的特征与潜在机制研究成果。大气湍流在调控天气演变、能量交换和环境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准确估算湍流通量对理解边界层过程、揭示地-气相互作用,以及支...
印度夏季风降水作为亚洲季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印度地区的降水有着显著影响,约占该地区年降水总量的80%。这一气候特征不仅关系到区域水资源供给,更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科...
北半球陆地季风降水(NHLMR)显著影响大气中能量循环和水汽输送,其异常易导致大尺度旱涝异常。探究NHLMR的年际变率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深入季风气候变异的动力学理解、提升季风区降水异常的预测准确率,兼具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然而,影响NHLMR年际变化的海气驱动因子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