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廖宏等Nature Cities:我国快递运输业排放及其大气环境效应

作者: 李保杰 发布时间: 2025-08-15 浏览次数:

交通运输部门是全球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其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已占全球快递总量的近70%。快递运输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其排放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流动特征,包裹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过程会在途径区域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负担的空间转移。然而,由于快递运输网络的复杂性,目前对其碳污协同排放机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的认识仍然有限。

近日,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廖宏教授团队基于海量真实快递运单大数据,利用路径识别技术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我国首个道路级别的快递运输业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实现了快递包裹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追踪,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城市便利性背后的气候环境代价,发现快递运输业存在显著的跨区域环境不平等性。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ities》,李保杰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廖宏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发现,2021年我国快递运输排放了23.9 Mt CO₂e和166.4 kt的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上高度耦合,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及相连的货运通道上。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途经省份承担了全国37.3%的快递运输排放,但其本身的快递收发量仅占全国的12.7%。基于大气化学模式和健康暴露模型估算,快递运输相关的大气污染在2021年导致了5,095人过早死亡,其中途径省份75.2%的过早死亡是由其他地区的快递活动导致的,表明快递业存在显著的跨区域健康不平等性。经测算,在未来常规发展情景下,2050年快递运输的碳污排放将增长59.8%,并带来显著的健康负担(1.36万人过早死亡)。通过实施电动车替代、燃料升级等协同减排策略,有望在2021-2050年期间累计避免超过25万人过早死亡。这项研究首次量化了快递运输业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健康效应,为制定物流发展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 快递运输业的排放追踪及其健康负担不平等性

文章信息:Baojie Li, Hong Liao*, Ke Li, Jintai Lin, Cheng Gong, Huan Liu, Yan Li, Lei Chen, Yang Yang, Xipeng Jin, Yongqi Zhao, Teng Wang, Jianbing Jin, Ruijun Dang, Daniel J. Jacob. Environmental burden and health inequity in China’s road-based express delivery. Nature Citie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84-025-00300-3

廖宏教授为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气候变化关键过程与驱动力”团队负责人。她聚焦大气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国家重大需求,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全球大气化学-气候-生态系统耦合模式,揭示了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阐明关键气候因子和影响量级;发现我国臭氧污染加剧的新机制、提出臭氧-PM₂.₅协同控制的新策略。在Nature及其子刊、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中国科协“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内外人才和科技奖励,并多次担任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章节的首席作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