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北地区沙尘天气频发且强度大,对环境、人体健康和经济均造成负面影响,引发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蒙古气旋对华北沙尘天气的影响,较少关注其他天气系统,及其造成的PM10浓度差异。尹志聪教授和拔尖班本科生霍芊伊(已直博本校)揭示了由蒙古气旋和冷高压造成两...
近年来,赤道太平洋连续三年出现冷海温异常,这一现象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尽管它在观测史上极为罕见,却在短短二十余年内出现两次(1998–2001年、2020–2023年),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近日,陈汉卿教授与台湾大学曾于恒教授团队合作,围绕这两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的成因...
亚洲中高纬度地区是冷空气聚集地和沙尘源地,该地区气温前后冬冷暖反相现象已经在近期研究中得到了关注。一些研究已经揭示出北太平洋海温、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北极海冰-海温模态等气候外强迫因子对亚洲中高纬冬季气温的次季节反转有显著影响。然而,这些所揭示的影响因子对亚洲...
受模式分辨率限制,目前关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长期变化趋势以及ENSO对热带气旋影响的研究仍缺乏明确定论。然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出现为深入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近期,赵久伟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王芳利用HighResMIP-CMIP6高分辨率模式数据,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
极端高温作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秋季是农作物收获与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期,高温事件易加剧病虫害、影响作物产量,同时影响来年春季物候。2023年秋季全球多地经历破纪录高温,其中10月我国东部北方地区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极端高温事件。然...
梅雨的开始是不同纬度、不同高度天气系统齿轮耦合的结果。尽管目前对入梅过程已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学者们多聚焦于中低纬度系统的耦合,而对于中高纬度系统与中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影响入梅的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近期,硕士研究生殷浩然在其导师姚素香教授指导下,基于层次聚类...
近年来,海洋热浪现象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其不仅可以引起极端天气、气候异常,还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等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热带和温带生物群之间的过渡地带,东南印度洋具有独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全球海洋热浪研究的热点区域。在那里,海洋热...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当前,尽管次季节尺度降水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学者们多聚焦于典型事件或特定年份,缺乏气候态层面的系统分析,此外,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的动力或热力角度探讨季节内降水传播机制。近期,硕士研究生史艳飞在其导师姚素香教授的指...
极端低温事件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常伴随暴雪、霜冻、冻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能够造成农作物冻害、交通运输中断、能源生产受限等多方面损害,了解其变化特征和机制至关重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低温的频次的下降被广泛讨论,而对于其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较少。...
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是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要模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影响该模态的下垫面强迫因子及其影响机制非常重要。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于中低纬的下垫面强迫因子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的关系,而对于北极海冰对其作用的研究较少。因此,近期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