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频发, 有效的季节预测对于做好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王会军院士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气候大数据集并结合传统统计预测经验的机器学习融合模型(Y-model),旨在提升中国气候季节预测技巧。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Ch...
华西秋雨(WCAR)是继我国夏季主雨季之后中西部地区出现的第二个降水高峰期,通常发生于9月至10月。由于持续性降水及缺少日照,其易引发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农业生产、民生保障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已有研究表明,WCAR的年际变率受多种大尺度环流系...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地区冬季气温波动加剧,冷暖异常频繁交替发生,导致极端气温事件时有出现,给能源调度、交通运行及农业生产等带来显著挑战。近期,王会军院士研究团队围绕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开展了“中国东北地区极端低温频率的次季节反转”研究,...
北大西洋涛动(NA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F)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年代际变化及背后的物理机制仍不清晰。近日,周波涛教授团队系统分析了春季NAO与西北太平洋TCGF关系的演变过程,揭示北大西洋急流(NAJS)经向位置变化是其关键调控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
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降雪呈增加趋势,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因此理解该地区的降雪变化相关的物理机制至关重要。近日,周波涛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中国北方冬季降雪与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关系在2000年之后显著增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西亚是欧亚大陆陆地表面显著变暖的关键地区之一。西亚春季土壤温度异常会影响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夏季气候,而其中一个关键过程就是春季土壤温度异常的持续。然而目前对于西亚春季土壤温度异常的持续特征及机理的认识尚不充分。基于此,NUIST陆气相互作用团队宋耀明副教授、马红云...
昼夜复合型热浪(复合型热浪)是指从白天持续至夜晚的连续异常高温过程。由于日间和夜间的叠加效应,复合型热浪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复合型热浪事件发生的物理过程,其年际变率变化及相关机理尚不明确。近日,周波涛教...
中国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进展孙颖,王东阡,张学斌研究概述作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大前沿科学领域,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旨在揭示气候变化的原因,量化外强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这些问题不仅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在检测...
过去七十余年,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路径与频率已发生显著演变。尤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对我国沿海地区构成的自然灾害风险持续上升。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年际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对季节内变率及其潜在机制关注不足,制约了对台风灾害风险的精细化认知和管理。...
土壤湿度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在水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气常常表现出快速且随机的变化,而土壤湿度可以保留过去的大气异常并通过相对大气更缓慢的变化来延长过去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称为土壤湿度记忆性(SMM)。与海洋类似,土壤湿度因其记忆性和对大气...